1.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作者:王蒙徽,李郇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王蒙徽、李郇著的《城乡规划变革(美好环境与 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基于我国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对 城乡规划的反思,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的城乡规划变革思路,并对其理论内涵与具体实践进 行了深入讨论与总结。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立足社会变化与社会 需求,依托公众参与为核心的规划活动,推进了空间 环境改造与机制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多方共识,实现 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
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是基于发展方式转型与规划困惑对城乡规划的反思;第2章是对从云浮到厦门共同缔造实践经验的回顾与总结;第3章是基于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对共同缔造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 第4章是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与共享对共同缔造工作路径进行的分析;第5章是对作为参与式规划 新模式的共同缔造工作坊的理论意涵、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的解析;第6章是对厦门老旧社区、新社区与乡村社区等各类共同缔造实践案例的阐述;第7章则是从城市治理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视角对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实践的展望。
2.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与实践, 作者:郁建生 林珂 黄志华 朱亮 周斌 徐啸峰 等,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本书首先对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的“新常态”及其“新常态”下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全面、多维、立体地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趋势和方向,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之后结合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逐步展开的方式,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并重点介绍了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的新方法、新体系、新实践,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的业务、技术、应用、数据、服务、管理等各层面,以切实有效地指导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实践。
3. 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作者: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编,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当前旅游综合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引领旅居生活方式的潮流,推进了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发呈现出文化主题的鲜明性、产品开发的落地性、开发模式的品牌性、消费配套的全面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营销推广的创新性等特性。目前旅游界对此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4. 建筑的意境, 作者:萧默,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5.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6. 五百年来王阳明, 作者: 郦波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五百年来无数风云人物为之痴迷。本书之所以称作阳明心学的入门佳作,是因为郦波教授通过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心外无物”,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本书值得当代中国人用心阅读,以心学智慧告别心浮气躁,实现人生价值。当每个人都能奋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7. 禅者的初心,作者:铃木俊隆,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8. 成功的项目管理,作者:(美)詹姆斯•P•克莱门斯 杰克•吉多,张金成 杨坤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08月
本书自第一版引进中国后,在中国项目管理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关于项目管理的最新实践和教学经验,它结合最新版《PMBOK指南》,从实践的角度通过大量事例解释概念、技能,说明如何技术性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项目管理。本书以管理为导向,剖析了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要点,生动刻画了项目经理、项目团队的职责和作用,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有效组织与沟通的各种方法。第5版更新了上一版的全部案例,加入了Microsoft Project 2010的相关内容,以及项目管理的新发展。
9. 城市意象,作者:(美)凯文•林奇 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10. 说清小城镇 全国121个小城镇详细调查, 作者:赵晖,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企业和媒体等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全社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本书由建设部牵头,采取了抓住基本要素、实行彻底调查、实施严谨分析等重要方法,以小城镇的人口、生活、经济和空间等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为研究核心并设计直观明确的调查问卷,组织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3家科研单位,1000余人对全国121个小城镇进行了彻底调查研究,从水平、形态、结构、功能、作用、优劣势、内在机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掌握了小城镇的第一手资料并形成了结论客观、表述通俗、形式生动的研究成果。
11. 人性化的城市, 作者:(丹麦)扬•盖尔,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12.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 作者:甄峰等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甄峰、王波、秦萧、陈映雪、席广亮所著的《基 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以城市居民活动和城市空间为主线,将南京大学ICT与城市研究团 队近些年来在大数据研究,尤其是社交网络大数据应 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重点在于分析和讨论大数据为城市研究与城乡规划 带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创新 给出方向性的思考。当然,大数据在当今世界仍然是 新生事物,目前的工作大多是探索性的研究。
一方面 ,本书中的数据“量”离真正的大数据仍显得规模不 够,另一方面,大数据的规划应用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真正的规划应用才刚刚开始。这些缺憾也 为后续研究留下了极大的弹性空间,期待本书的“抛 砖引玉”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和规划师关注这一领域 ,并在城市研究与规划领域方面做出实质性创新。
13. 农业与工业化, 作者:张培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该书稿是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翻译版,此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全书共分六章,并有附录两则,这两则附录是作者对“工业”和“农业”所作的深层次探讨的基本概念。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与工业分别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本书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著作。著名学者梁小民认为,张培刚在本书中主张把农业作为产业的一部分,要求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而不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观点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更具前瞻性。对于我们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仍有借鉴意义。
14. 王阳明传习录,作者:王阳明著,张靖杰译,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15. 旅游,得IP者得天下, 作者:洪清华,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旅游,得IP者得天下》是洪清华首部个人理论专著,首次对其率先提出的“旅游要happy,关键在IP”、“得IP者得天下”等理论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释;是一本旅游行业的IP指南,是中国系统阐述旅游IP方法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在对中国旅游产业变迁过程的多年观察及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从IP的塑造、规划落地、传播、运营、投资等角度讲述了其长期思考的理论成果,同时,结合其多年行业实践经验设置了“老洪的IP足迹”、“老洪IP思想的孵化成果”板块,深入浅出地实现了理论的落地,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16.国学经典: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
17. 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作者:马化腾,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日期:2017年05月
《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由“数字经济”倡导者、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马化腾等创作,并经长时间的实践、研究而完成。书中指出,“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成为中国创新增长的主要途径。本书也为政府和企业了解、制定数字经济时代的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了清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