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还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路线图: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如何实施这个重大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元合认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可能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的路径。主要理由有五点如下。
1、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要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一直在6%以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一直在城市地区,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功能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而广大的乡村地区一直呈现出收缩性的态势: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的离开土地、离开农业,流向城市地区,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农民群体并没有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获得与市民同样的发展红利。在城市经济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稳增长的经济空间转移向农村,深化改革,调整城乡发展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发展振兴乡村,还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农民,也是深化改革的需要,而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必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2、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可以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大范围地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地促进城市资本源源不断下乡进村,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消除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医疗、教育等问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均衡化。
3、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分工格局,大大地提高产业的效率,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与相互渗透,延伸价值链,推动生产加工融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通过休闲观光旅游的带动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下乡体验乡村风情,助农增收。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进一步提升农旅融合效益。
4、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推动“三生”融合发展的需要
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稳定的增收,直接惠及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尤其是财产性的收入,稳定农民立足本地发展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可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使之进一步地优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巩固生态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使乡村振兴拥有恒久的生命力。第六产业的深度融合还可以有效地消除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推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共建共进,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乡愁常存。
5、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推动乡村“三治”融合发展的需要
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可以通过产业合作的纽带,把农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产业融合与合作,提升农民的自治水平更上一层楼,赋予乡村自治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农民可以接受更多的来自城市民众的道德观念,提升农民自身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培养农民的契约合作精神,巩固发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在乡村培育发展契约精神的过程。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四个维度自下而上的推动乡村的振兴,可以极大地促进在乡村更广泛的法治化的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在经济上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村成为人们乐活的家园。